“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 “仁者,人也,人群相处之大道”,它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和谐社会以诚信为本。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与学生的现实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对创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文法系聘请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何长文教授,举办了《儒家思想的文化精神与未来使命》的专题讲座。
讲座一开始,何教授就从“儒”字的本义、“儒”的宗教职责、“儒”的文化作用讲到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精神的内涵、儒家精神的核心,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东亚、南亚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儒家思想之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分析阐释了儒家精神的现代意义以及儒家精神在当代世界所应承担的使命。
何教授对儒家的三不朽思想即立功(建功立业,服务社会)、 立德(修养道德,升华人格)、立言(著书立说,惠泽千秋万国)进行了解析。他谈到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观都是要求个体通过服务于群体、社会来展现自我的意义。
针对聆听讲座的学生大多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情况,何教授专门谈了儒家思想对管理工作的意义。何教授谈到儒家“正己正人”思想对现代管理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身而治人”,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向管理方式,对管理者来说,良好的道德修养能感召被管理者,从而在管理范围内形成整体一致、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二是“上行而下效”,在良好道德修养的引导下,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及总领全局的实践精神是对被管理者的有效的正面引导,是活的管理方法。“正己正人”思想发挥管理作用应注意从柔性管理状态向制度化管理的渗透与转化以及从“正己正人”的形象塑造到融入民主监督的群体氛围两个环节。何教授倡导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借鉴儒家的思想,按照管理的对象,目的和手段从以人为本、和谐中庸和为政以德三个方面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讲座之后开展了讨论,学生们对学校能够举办这样的讲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从多个方面了解国学思想,真正得达到学以致用。(撰稿人:张桂琴 )

何长文教授激情洋溢地演讲(摄影:李石)

学生们专心致志地聆听(摄影:李石)